本文转自:眉山日报股票配资流程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三百多年来,在彭山一直传唱着这样一首寻银诀,大意是说,在岷江河段埋藏了数不清的金银宝藏。类似的民谣在川西其他地区,同样广为流传,但宝藏究竟在何处,却一直扑朔迷离,莫衷一是。
直至2017年,一场史无前例的“围堰考古”启动。经过科学发掘,截至2023年,在江口沉银遗址,陆续出水了高达7.6万件各类文物,“江口沉银”的传说,才缓缓揭开了神秘面纱。
从最初的无从下手,到后来的得心应手,史无前例的“围堰考古”运用,为江口沉银遗址发掘,带来了无数个“第一次”,也为考古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去哪里挖?
目标锁定江口
作为四川省首个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对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从一开始便困难重重。
在得到国家文物局同意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的批复后,考古队首先面临的便是“去哪里挖”这一关键问题。
结合多番实地考察、系统查阅文献和科技探测,考古队最终将发掘点确定在流经彭山区江口街道的岷江河道内,并将遗址的分布范围缩短至2000米以内,确定了5个重要地点:大码头、望江台、巫店子、大石包、老虎滩。
要怎么挖?
围堰考古上线
确定了发掘地点后,“如何完成水下发掘”成为考古队面前的第二道难题。
岷江河道情况复杂:岷江江水能见度低,潜到河底以后难以辨别周围的环境;岷江水流湍急,无法在固定区域开展工作;江口沉银遗址面积很大,江底文物因流水的多年冲刷分布零散。
一筹莫展之际,一项在我国史无前例的全新考古发掘方式——围堰考古的提出,为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拨开了迷雾。2015年底,在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杨林提到了国外考古同行在浅水区域进行沉船发掘时,使用过围堰考古的方法,这让考古队眼前一亮。
围堰是水利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辅助措施,修建目的是确保施工现场干燥,而围堰考古则是通过截流与排水,使发掘环境由水下转变为陆地,考古队员无需使用潜水设备,就能更便捷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没有参考怎么办?
摸着石头过河
有了地点、有了方法,接下来就是具体实施了,但这条国内考古界无人走过的路,没有借鉴和参考的案例,每一步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经过反复沟通和实地勘察,围堰工程的实施方案最终敲定:上游横向围堰长约117米,下游横向围堰长约132米,河道纵向围堰长约401米,围堰总长度约为650米,围堰内面积约为43200平方米,围堰海拔高程为422米。
考虑到围堰目的是用于考古发掘,再结合岷江水流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考古队选择在11月至次年4月岷江枯水季进行临时围堰,确保不影响防洪、泄洪。这样一来,除开围堰施工和排水时间,真正留给考古发掘的只有4个月,一旦错过时间节点,就只能再等一年。
就这样,突破重重阻碍,2017年1月5日,正式开启了江口沉银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此次发掘采用了探方法,遗址被划分成11469个探方,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的方式发掘,各种高科技手段轮番上场,但收获寥寥的状况却持续了整整1个月。
经过考古队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发掘区域终于穿过卵石层到达江底的红砂岩层。2017年2月5日,一抹不寻常的深灰色出现在砖红色的砂岩中——一枚五十两银锭的出水,打破了考古发掘的瓶颈。
经过6次考古发掘,江口沉银遗址共发掘出水7.6万余件文物,这些文物也让“江口沉银”这段曾经的传说,成为确凿无疑的历史往事。
(眉山江口沉银博物馆供稿)股票配资流程
和业众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